聚焦丨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看“一带一路”
随着地方两会陆续落下帷幕,绘制出地方经济发展脉络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各方关注焦点。
梳理已经召开地方两会的29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,“一带一路”已成为各地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,并在2020年工作中做出具体部署。
“一带一路”成对外开放重要抓手
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,多地提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,并将“一带一路”作为重要抓手。
如重庆强调要全面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发展,深入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;河南指出要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聚合提升开放通道、开放平台、开放环境优势,加快补齐开放短板;江苏则提出要深入实施“五大计划”,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“一带一路”交汇点。
自贸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田,有利于推动形成“一带一路”大市场。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,自贸区建设也是关键词之一。
已有自贸区的省区市,除总结学习外,还在探索创造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安徽、江西、内蒙古、山西、新疆、宁夏、甘肃等地则在积极申创自由贸易试验区。
值得一提的是,海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自贸港建设列为2020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从推动政策落地、落实开放举措、提高招商引资引智实效、加快重点园区先行先试、强化风险防控等五个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。
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2019年他们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贸易额稳步增加。如湖南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54%;甘肃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出口更是占到外贸总值的一半以上。
深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成为多地2020年外贸发展的重点方向。如河北提出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经贸合作,建设重点国别、重点行业、重点采购商“数据库”,促进供需精准对接,实施“千企百展”“河北品牌全球行”系列贸促活动;湖北提出持续推进“百展行动”,重点开拓“一带一路”市场,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;浙江提出开拓“一带一路”新兴市场,创建国家级新型贸易示范区等。
发挥各自优势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
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在规划2020年工作重点时,根据自身区位优势、资源禀赋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,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。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实施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行动,持续推进数字丝路、丝路投资、丝路贸易、人文海丝、生态海丝、海丝茶道等八大工程。
深居欧亚大陆腹地、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,充分利用其独特区位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,强调加快推进口岸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,积极推动中巴经济走廊综合承载区建设等。
北京立足首都科技、文化、金融、人才等综合优势,指出要加快实施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,支持高等学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在国际人才密集区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,与海外机构建立多边、双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。
浙江则充分利用其数字化发展上的优势,强调加强杭州、宁波、温州、绍兴、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,深化eWTP试验区建设,打造“数字丝绸之路”核心区。
还有天津的海外“鲁班工坊”、江西的“一带一路”中国瓷器之路旅游联盟、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、黑龙江加快建立以对俄和东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……
各地都在充分挖掘自身特色,找到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最佳契合点,逐步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场景。
中欧班列、境外合作园区受关注
回顾这29份政府工作报告,在各地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内容中,中欧班列发展和开设境外合作园区两方面内容着墨颇多。
2019年,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。如安徽的合肥中欧班列开行368列,发运列数和箱量分别增长102.2%和102.6%。山东的“齐鲁号”欧亚班列开行超千列,是年度计划的2倍;湖南的湘欧快线则跻身全国中欧班列第一方阵。
同时,各地中欧班列的运营也在不断优化。作为中欧班列集结出境的重要口岸之一,新疆在优化班列运营方面走在了前列。除了“集拼集运”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之外,新疆还探索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省市合作开行公共班列和阶梯班列,推动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智能场站平台系统运营,构建中欧班列大型集结中心。
开设境外合作园区方面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天津、上海等已经开设园区的省区市均表示将扎实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,安徽也表示将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。
虽然同样是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,但是各地的着力点不尽相同。浙江将重点放在海外并购上,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快建设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,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;新疆则是将重点放在国际产能合作上,希望通过建设境外园区,推动组团式国际产能合作,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发展。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境外园区的省份,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提高园区发展质量,如天津提出加快中埃·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;浙江强调深化12个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等。
各地政府工作报告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内容要点摘录
相关链接:
来源/中国一带一路网
责编/曹家宁 审校/赵银平 监制/李雨思
投稿/纠错:news@yidaiyilu.gov.cn
加入我们:hr@yidaiyilu.gov.cn